返回


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 (以下简称州三医院) 前身为国家大型企业云南锡业集团公司总医院,是一所集医、教、研、预防、急救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家三级乙等医院和爱婴医院。

医院坐落于驰名中外的“世界锡都”、荣获“中国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的云南省个旧市,位于个旧市区五一路和金湖东路交汇处。北邻个旧市检察院,东靠老阴山,南与原云锡一小相邻,整体呈梯形结构。最高处为制剂室,海拔 1705.417 米,最低处综合住院楼一层海拔 1688 米。设有地下停车场 2500 平方米,外科大楼有空中花园一座,绿化面积 2000 平方米,可作病人散步消遣。医院山水相依,钟灵毓秀,环境怡人;占地面积 2.01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4.41 万平方米。至 2012 年,医院编制床位 650 张,实际开放床位 800 张;设有 35 个临床医技科室、11 个职能科室;在岗人员 790 人,其中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 200 余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 人、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 3 人。

医院的组建最早发端于民国 29 年 (1940)。当时,成立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随即开设医务课,有医务人员 3 人,公司每年拨医疗费用,民国 33 年 (1944) 共开支医药费 500 余万国币。民国32 年 (1943) 后,增设老厂锡矿、新厂锡矿和鸟格煤矿 3 个诊所,医务课更名为云南锡业公司医院。至民国 38 年 (1949),云南锡业公司医院有医务人员 20 人,病床 20 张,医疗设备连摄子剪刀算在内共 63 件。其中最主要的设备是 2 个手提高压消毒锅和 1 张铁皮三折手术床。

在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家把云锡公司列入发展 156 重点项目之一,给予基建、设备、资金的投入,大批各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直接分来云锡,医疗卫生工作亦随之得到相应发展。

1950 年 3 月,昆明市军管会接管云南锡业公司医院时,医院占

地面积 50 平方米,有平房二间,病床 10 张,医务人员 11 人。1951 年,云锡成立卫生处,医院定为全民所有制性质的综合医院,医疗卫生人员由卫生部、重工业部、冶金部直接调配,使医院发展步伐迅速加快。当时有房屋面积 600 平方米,病床 36 张,医务人员 25人。1952 年,医院有职工 49 人,病床 42 张,分内、外、妇产三个科,同年 5 月 15 日作了第一例剖腹产。当时要作一例手术,需各科医生全部参加,就以剖腹产为例,妇产科医师主 刀,外科医师做助手,内科医师作麻醉,手术照明虽有电灯,但缺少无影灯,只能用汽灯加 手电筒。1953 年 10 月,新建二幢 2 层药剂及住院楼,总计 2526 平方米,医院正式定名为

“云锡职工医院”,共有病床 119 张,其中内科 62 张,外科 30 张,妇产科 27 张;建立了手术室、X 光室、药房、医疗预防科。1953 年后,陆续从全国各地大、中专医学院校分来一批毕业生,壮大了医疗队伍;由于各种专业技术人员的到来,医院逐步建立了各临床、医技科  室,有正规手术室,添置无影灯和 100 毫安 X 光机。1955 年 4 月,成立放射科、口腔科、皮肤科,经过几年的实践和培养,大部分科室的技术水平逐步接近当时的昆明地区,基本达  到中等规模综合医院水平。

从 1956 年起医院被昆明医学院选定为该学院的教学实习医院,当时有病床 177 张,职工 178 人,新增膀胱镜和细菌培养箱,开展泌尿系统、腹部外科、妇产科的中小型手术,在抢救职业性有害物质和气体中毒、创伤外科救治方面取得进展,积累了经验。其后增设第一、第二门诊部,开设中医门诊,1956 年 10 月,新建的 2 层门诊楼交付使用,计 2305 平方米。

1958 年实行 24 小时门诊应诊制,且从未间断,不仅方便病人,还能对重危病人进行及时抢救。当年 3 月,成立理疗室、生化室,病床增至 200 张,职工 218 人。从 1958 年下半年始,为方便年老、慢性病人,建立了家庭病床,专人负责,定期送医送药到患者家中,经 常保持 30 至 50 张床。1960 年成立病理室,各项医疗指标完成得较好。 1961 年成立事故检查组,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定期讨论差错事故,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1962 年秋,第一门诊部划归云锡工程公司,第二门诊部划归云锡机关。

到 1966 年云锡职工医院的医疗技术已达国内中等水平。1967 年后,在“文革”运动砸烂“城市老爷卫生部”及“医护一条龙”的干扰下,医护工作和医护人员交替互换、轮流顶 班,医疗管理工作处于半瘫痪状态,医疗质量明显下降。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医院在抓恢复重建工作的同时,根据各科室的发展需要,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1975 年 3 月 9 日,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成立云锡职工医院肿

瘤科,成立时设病床 24  张,从内、外科抽调医护人员 30 人,分手术、化疗两个组,3 月 17

日收治第一批肺癌患者 10 人,1977 年 1 月 19 日钴 60 治疗机投入使用,增加放疗组。1978 年后,云锡公司扩建卫生医疗机构,加强医护质量管理,在全国卫生系统评选中,云锡职工 医院首次获得“全国卫生先进集体”称号。

1985 年,医院投资 100 多万人民币购买日本岛津 800 毫安遥控 X 光机等先进设备。为提高医疗和护理质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对各类医护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   训,并开展经常性的科研活动,有目的有重点地对一些职业病、常见病、多发病进行统计、 分析和专题研究。1986 年 9 月,云锡职工医院再次获得卫生部颁发的“全国卫生文明先进集体”称号。1988 年,医院有职工 584 人,病床 470 张,在滇南地区属于技术先进、设备较好的医疗单位,不但承担了云锡内部全体职工、家属的医疗任务及矿工肺癌的防治和科研, 还解决了部份州、市属单位和周边县人民群众就医难的问题。

1990 年 8 月,云锡职工医院正式更名为“云锡总医院”。1991 年 4 月 9 层住院大楼竣工验收,9 月交付使用,为病人提供了较好的住院条件。1993 年从内一、内二科中分设内三、内四科,从外科中分设外一、外二科、麻醉科,医院的医疗工作迈出了精细化分工的步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医院以等级医院评审为契机,调整机构、优化配置,按科学化、标准 化、规范化、制度化规范医院的医疗行为,优质服务也提到议事日程。1993  年争创“三级乙等医院”达标工作在医院全面展开,硬件不够就多方筹资采购;软件不符合要求就按“三  乙”标准,迅速启动再教育培训和岗位练兵及考核工作。随着这一活动广泛、扎实而深入的   开展,医院各项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有了大幅度提高。1994 年经专家评审,被国家卫生部授予“三级乙等”医院,有职工 660 人,编制床位 550张,年收治病人 1.2 万人次,年门诊量 10 万人次,下设 17 个临床科室,8 个医技科室,3 个诊治研究中心 (肿瘤防治研究中心、创伤救治研究中心、血液净化中心),肿瘤诊治、血液净化是具有国内和省内先进水平的重点专科。

长期以来,作为公益性的企业医院,曾以设备精良、技术精湛、医德高尚在省内享誉一  方,在滇南独树一帜。九十年代以后,面对企业投入逐年减少,所需经费日趋增长的困境, 医院的进一步发展面临严峻考验。为了生存和发展,医院走上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道路, 并全面向社会开放。硬件建设是医院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制约医院技术进步的瓶颈。医院   不等不靠,1994 年自筹资金 400 多万,购置人工肾血液透析机、美国阿克松高档彩超。1997 年一次性投资 500 余万元,购进荷兰产高档螺旋 CT。近几年又自筹资金购置日本产全自动生化、血气分析仪,法国产 MS9、MS4 血球计数仪、美国雅培免疫分析仪。2004 年投资1000 余万元,购进 0.35T 磁共振、日本阿洛卡实时三维彩超、美国 GE-C  臂 X 线机、德国产外科手术超声刀、带气体检测麻醉机、射频疼痛治疗仪、双光子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等一   批高、尖、精医疗设备。1993 年 2 月在全州率先引进第三军医大学网络管理系统。2000 年投资 1200 万元建盖 9 层门诊部大楼。2004 年自筹资金 3800 万元建盖 13 层外科大楼,2007 年交付使用。至此,医院硬件和基础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些先进设备和楼房的投入使   用,使医院的诊治手段和病人的住院环境都有了较大提高和改善。

医院几十年来在内、外部条件比较严峻的形势下,卧薪尝胆、呕心沥血,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兴院”的战略,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大力引进医疗技术和医疗管理,促进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医疗质量科技内涵,按照“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科学发展思 路,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先后派技术骨干  200  余人次到昆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成都、重庆、湖南、沈阳等地大医院进修学习;派 200 余人次到省内、外大医院进行专业短期培训;同时还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的途径与渠道,先后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中国 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所) 签订科技合作项目,请国、内外的专家教授来院授课和指导工作。通过内联外引,医院的管理模式、人才结构、知识更新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批中、青年技术骨干逐渐成熟,成为医院发展的中坚力量。目前能开展人体各部位肿瘤、胸、腹、颅脑、泌尿、普外、妇科、五官等专科各种难度较大的手术;对各类肿瘤、血液净化、职业性 中毒、脑血管意外、心肌梗塞、创伤等多种危重、疑难疾病的诊治具有较高的诊疗水平。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医院经历了几次经营理念的  转变和建立。从“以医疗为中心,以科技为核心”转变到“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质量为核心”再转变到“以病人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核心”,把病人方便不方便、满意不满意作为医院工作的出发点和目标;在保证有效治疗的前提下,切实减轻病人负担,做到“花钱少、 服务好、看好病”。医疗服务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后台走向前台,相继实行无假日服务和急诊抢救市区 24 小时免费接诊制。“关注、关心、关爱社会弱势群体”是医院的一贯做法,

“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是责任所在,“扶弱扶贫”是义不容辞的义务。从 1989 年以来,医院领导班子换了几届,但智力、技术支边的做法不变,行程几万里,在金平、绿春、 红河、元阳、河口、屏边开展医疗咨询和医疗服务,并几次受州政协、计生委委托,在边五县开展计划生育宣传与手术;开展省、州、市布置的“云南省复明工程”,并圆满完成了任务。1996 年荣获“云南省复明工程先进单位”称号;旦恩福、周志君两位专家获卫生部和国家计生委 1994 年度万例节育手术无事故先进个人称号和荣誉证书。对下岗职工、贫困地区农民、外地民工、残疾人等设立优惠卡,给持优惠卡患者减免门诊、住院除药品、材料以   外的所有费用 20~30%,同时向社会公开 8 项承诺。为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增加医疗收费透明度,完善医疗监督机制,向社会公开聘请“医德医风”监督员,试行“病人选医生”等一系列便民措施。

2003 年 6 月 30 日,按国务院、云南省的有关文件精神,云锡总医院从云锡公司剥离, 成为红河州人民政府管辖下的事业单位,更名为“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加挂“红河州肿瘤防治研究中心”的牌子。医院结束了从属企业 63 年的历史,成为政府举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收自支、自主用人、自主分配的非营利性医疗   卫生事业单位。从企业医院到政府下属的事业单位,体制变了,但改革的政策和措施因种种   原因还难以到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前,医院在中国有色金属系统、滇南地区乃至云南   省内,其医疗技术、装备和肿瘤、创伤救治、职业性中毒抢救等特色专科都占有相当的地位   和市场,在红河州内有其他医院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九十年代中期后,由于体制等多方面的  历史原因,医院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特别是 2003 年 4 月 1 日启动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宣布了劳保医疗的结束,医院作为州内唯一一所未享受政府医疗费用差额拨付三级乙等的大型综合医院,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在同规模、同行业中很难站在   同一起跑线上平等竞争。但是,求生存、求发展是医院几届领导班子和广大医护工作者的共   识,在州政府、州卫生局的支持下,抓住机遇、励精图治,坚持管理、机制、服务和技术创   新,并以病人为中心、以社会效益为准则、以医护质量为根本、以人性化服务为前提,塑医  院服务品牌,将良好的医疗技术和服务延伸至州内外县市,拓展医院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2004 年 9 月在州政府、卫生局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医院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中层干部公开竞聘上岗,专业技术人员聘用;经州卫 生局、州人事局同意,对本人申请、组织批准可办理提前 1~5 年退休手续。从管理层角度看,这是一次预期性的资本运作,将对医院今后 1~5 年的发展提供一个向前发展的平台。

2003 年,云锡总医院移交红河州人民政府管理,成立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红河州肿瘤防治研究中心,但由于历史包袱沉重、基础设施及设备陈旧老化、待遇偏低,导致人才严 重流失。加之医保启动后,原固定云锡内部病员亦大量流失,使整个医院经营陷入低谷,社 会上甚至有人将其“自收自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分配、自主用人”的“五自方 针”调侃成“自生自灭”。

2004 年,医院首先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实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选拔了一批真正具有专业知识和领导才能的中青年骨干成为科室带头人;并以肿瘤治疗具有的坚实基础,带动其 他科室相应跟上。同时,在红河州委、州政府、州卫生局大力支持下,大胆负债经营,银行 贷款 2000 万元,于 2004 年 6 月,建盖了近 2 万平方米的集诊疗专业化、服务人性化、休养舒适化、环境优美化、流程现代化、功能多样化等特点于一体的外科住院大楼,投入了红河 州内首台双光子直线加速器等大型医疗设备。

与此同时,院领导以独有的超前的意识、宽阔的视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精神,于 2006 年 2 月引进了具有国际管理水平的医疗管理团队———北京西马远东医疗管理投资有限公司,到医院进行现代医院管理讲座、门诊流程改造、市场营销推广;引进国内 知名专家现场指导、大型医疗设备投入等,使医院广大干部职工传统思维得到转变,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职工团队意识增强,工作积极努力,以人为本服务理念得到很大提升;同时医院摒弃传统经营模式,采取多样化形式走向市场,宣传医院形象,提升医院在 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医疗指标及业务收入逐年上升。

2004 年到 2007 年间,州三医院医疗技术及医疗质量不断提升,共开展新技术、新项目62 项,在省部级刊物上发表论文 59 篇,荣获州、市科技进步奖 4  项。其中,介入治疗技术填补了个旧市医疗技术项目空白,肿瘤治疗一直处于红河州领先地位,鼻内镜手术治疗在云   南省处于领先。此间,医院继续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合作, 2007 年又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附属医院合作,争取参加了国家十一五肺癌基础攻关项目, 为医院争取成为国家肺癌早诊、早治示范基地打下了良好基础。

到 2007 年 3 月,从银行贷款 2000 万元建成的外科大楼投入使用后,住院病人直线上升,经营收入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峰,实现了医院 3 年前移交地方时红河州委、州政府、州卫生局提出的“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希望和要求。

其后,医院又成功举办国际肿瘤防治新进展学术交流,承担了国家卫生部项目“瘤内免 疫靶向放疗联合微波消融技术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等,又成功举办中国 - 德国现代医院管理论坛等。2011 年,院领导又义无反顾在全州、全省率先试行了公立医院改革必须攻坚克难的“无陪护病区”,人民网、新华网、 《春城晚报》 等媒体对此给予了积极关注。

2011 年 7 月,中国改革报社记者采访院领导时,这样评价:作为一名优秀的医院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