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新春佳节前夕,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红河州肿瘤医院创新医德医风和行风评议方式,特邀央视《见证》、《道德观察》栏目导演,以及红河州各级媒体记者,以医德医风及行风观察员的身份参加“感动三院”人物颁奖典礼,真实记录和向社会讲述了医患真情故事,对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进行了生动解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良好反响。
此次特邀的医德医风及行风观察员,包括央视《见证》、《道德观察》栏目的导演程羽川,获第八届中国互联网品牌大奖的新广网的负责人段杰及其直播栏目摄制组,原红河日报社记者丁莲、普文剑,以及红河州、个旧市的各级媒体记者,参加了“感动三院”颁奖典礼,通过真实记录和讲述8位感动人物的故事,透析当下医患关系,客观展现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红河州肿瘤医院医德医风和行业作风建设取得的成果。8位感动人物的故事如下:
2018年12月12日,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红河州肿瘤医院隆重举行“国医大师张震工作室成立暨学术继承人拜师仪式”。他来了,91岁高龄的国医大师张震,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鲜为人知的是,迄今为止云南省唯一的国医大师张震,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在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红河州肿瘤医院前身的云锡职工医院工作,并创建了该院的中医科,担任中医科首任科室主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而今,国医大师张震回娘家建立工作室,将为诗意锡都、健康红河、美丽云南、健康中国的建设,作出崭新的贡献。
张震大师的致敬词:九旬高龄,仍不辞辛劳,为“娘家”的中医药事业薪火相传,开枝散叶。国医大师,中国中医药界的杰出代表,我们血脉相连的至亲!您让我们深信——医者,天道也。我所见者,病之疾苦;我所忧者,祛病之法。医者,仁术也。临症之际,寄人生死,药救显神,知常达变。医者,治技也。医技之道,力竭图治,励学精进,坚韧不弃。
他,红河州肿瘤防治事业的奠基人,1975年3月,在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关怀下,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红河州肿瘤医院的前身——云锡职工医院,在云南省率先成立肿瘤科,他担任首任肿瘤科主任。他是这所医院第一位走出国门进行学术交流的肿瘤专家,1982年5月,赴日本参加第三届世界肺癌学术交流大会;他与副主任医师黄绍锵,共同参与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纤维支气管镜图谱》;他行医50多年,退休后仍长时间在肿瘤科从事临床带教工作。践行总理嘱托,筑梦健康中国,他就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终身奖获得者、主任医师梁裳缇。
梁裳缇的致敬词:您无愧于红河州肿瘤医院事业的奠基人。半个世纪,红河州肿瘤医学人才如长江浪涌,红河奔腾,曾经伫立潮头的您,依然保持伟岸的形象。牢记使命,忠诚地贯彻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和嘱托;不忘初心,护佑哀牢腹地各族人民的健康。生命的星空,因您璀璨!
她,已经84岁,依然坚持出门诊,为患者看病,从事妇产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66多年,是新中国第一批培养的医务工作者,相应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号召,1953年3月10日来到云南边疆工作。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妇科、产科急、危重症的抢救诊治上造诣颇深。曾任云锡总医院副院长,是红河州很有影响的妇产科专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她开展围产期保健,使围产儿死亡率下降到8.9‰,低于国家“九五”10‰的要求;1992年的预防产后出血措施,使孕产妇死亡率低于国家“九五”万分之三的要求。1994年,曾获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卫生部授予的“万例节育术无事故先进个人”称号。她就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终身奖获得者、主任医师周志君。
周志君的致敬词:66年,不知道有多少蓓蕾绽放成人间美丽的花园!66年,不知道有多少小树已经茁壮成林!66年,不知道您走过的桥和路有多长,除了爱与责任,我们实在找不到其他理由,解释您为什么一直坚守在医学前沿,妙手除疴。忘不了,您是一个医生!差点忘了,您已经是一位真正的“80”后!
她,致力于喉癌、甲状腺肿瘤及头颈部肿瘤的治疗,改变了红河州喉癌患者需转上级医院治疗的现状。近年来,完成喉癌手术30余例,每年完成头颈部肿瘤手术近200例。尤其是她职业经历中累计的60余例喉癌手术患者,仅有一例因复发转移死亡。因此,她被患者和同行们亲切地誉为红河“小喉王”。2016年5月18日,52岁的绿春傣族患者白继仙,出院时要展开臂膀拥抱她,为了这样的拥抱,她决定一辈子当好人民的医生。她就是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红河州肿瘤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崔振英。
崔振英的致敬词:爱与感激,不一定说出来,却在喉咙里涌动。此刻,爱已经决堤,我们想大声地说:“医生,我们爱你!”把曾经绝望的患者,从人生的冬季带到希望的春天。任凭红尘漫漫,时光轻轻辗转。医路深处,您的爱与牵挂,不断地为患者伸展,去唤醒“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奇迹与希望!
他,在2018年云南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组织的超声影像人工智能人机大赛中,夺得第一名。工作12年来,在平凡枯燥的超声检查诊断岗位上,每年检查12000多人次,诊断符合率均保持在90%以上,尤其甲状腺疾病诊断符合率高达92%至96%,达到省级专家诊断水平。曾经,一位67岁的老奶奶乳头溢血,先后在多家医院检查未发现问题,是他,用彩超探头,细心地发现了老人乳房导管内4毫米大小的导管瘤,帮老人找到了病因。老奶奶激动地热泪盈眶,深深地向他鞠了一躬。他,就是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红河州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超声影像科主任陈彦林。
陈彦林的致敬词:你不是诗人,不能用漂亮的诗句讴歌你的职业;你不是歌手,不能用动听的歌喉歌咏你的岗位。然而,你用责任与慧眼炼就的“火眼金睛”,聚焦超声影像荧屏,让“肿瘤君”无处遁迹,“现形吧,我看到你了!”你的明察秋毫,其实已经证明,你懂得如何平等、善良、真诚地对待每一个生命!
她,一位笑容可掬的姑娘。曾经,有一位困难企业的鼻咽癌患者,尚未到“耳顺”之年,不幸被癌魔夺走了生命。生前,医生好心建议他转上级医院,感觉无助与无奈的他,报之以屠刀相要挟。这时,一位提灯女郎出现了,让患者的生命有了温暖的光亮。其实,癌细胞侵犯导致的口腔组织坏死,以及日愈加重的恶臭,并没有阻碍这位患者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从他坚持刷牙,就可以看出这一切。当患者的牙刷跌落卫生间时,这位提灯女郎送了他一把崭新的牙刷。患者辞世前,专门写了一封感谢信,无疑是留给医生护士的一份珍贵的、厚重的遗产,是“中国式医患关系”的一块路标,它将医学的意义,从单纯地与疾病的对抗,扩展到对患者的爱与关怀。这位提灯女郎,就是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肿瘤放疗科护士贺圆。
贺圆的致敬词:成为别人生命中最信任的人,是幸福的。成为绝症患者生命中最可靠的人,是伟大的。您只是用心做自己该做的事,却成了患者字典里“人”字的那一“捺”。让他积极向上,与命运不懈抗争,拥有生命最后的灿烂时光。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是爱!
她,出生在红河县的一个小山村,也是一名留守儿童,通过自己的努力读了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白衣天使。尽管每天繁忙辛苦,但是看到患者病痛减轻、康复出院时,一种幸福感在内心油然而生。为了把这种幸福传递给更多的人,2016年5月28日,她第一次参与社会公益,到绿春戈奎乡俄普小学参加捐赠活动。从此以后,公益爱心之路不断延伸,先后到绿春、红河、建水、开远、元阳、蒙自、个旧等地小学、敬老院、福利院,积极参加公益爱心活动,并成功考取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她,就是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红河州肿瘤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士李飞兰。
李飞兰的致敬词:那个姐姐很可爱,知道我们想什么盼什么。原来,她之前也是留守儿童。那个姑娘很亲切,除了汉语,还会用彝、哈尼语教我们卫生保健。原来,她也是大山的儿女。一棵花树上,有两盏灯,左边的那盏叫护士,右边的那盏叫社工。爱在两边,生命无悔。爱在人间,牵手相随!
他,用一位医院评审专家的话说,注定了要代人受过,他的岗位上,有情绪失控的患者家属以生死相挟,甚至以拳头相向,然而他却以德报怨,协调社会公益力量,为“等钱救命”的患者,争取各种医疗救助、法律援助等上百万元。其中,一位先天独肾的尿毒症患者,他一帮就是9年;一位被遗弃的白化病、恶性肿瘤少女与医护人员的真情故事,因为他上了央视《道德观察》栏目;为了救助一位被蛇咬伤的农夫,他的求助报道,两天点击率突破200万,唤起了社会对医疗救助的广泛关注。他是一个写故事的人,把医院、医生、护士们的故事,写上《健康报》、《云南医院》、共产党员网、光明网等等。他就是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党办主任、投诉办主任赵俊峰。
赵俊峰的致敬词:帮助贫困患者,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讴歌医护人员,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一个用心写故事的人,把大家安排在精彩的封面,他在衬托众生的封底。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
事实上,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红河州肿瘤医院还有许多感动人物、真情故事,正如该院肿瘤放疗科,医者仁心,粒米恩情,从2010年开始,他们自发捐赠钱款,每个工作日为全科住院患者提供免费的白米粥,一天至少50碗,一年1万3000多碗,坚持8年从不间断,为科室全体患者义务熬粥送粥12万余碗。2019年1月22日,《健康报》报道了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赞誉。当年科室11个护士,8个未婚,而今8年过去了,8个小护士都成了孩子的母亲。她们说:“只要能为了患者好,我们心甘情愿熬成‘阿香婆’。”一位行风观察员这样评价:想念一碗有温度的粥了,一碗粥也可以是这个世界最亮的暖色。生命,不一定要有惊天动地的情节才叫精彩;关怀,也并非要有甜甜蜜蜜的倾诉与表白。一米一粥的医患情,直抵人心温柔处。为了你,我们更愿意热爱整个世界!
行风观察员们同时,为“感动三院”颁奖、鲜花的人群中,还有很多可亲可敬的医生、护士、患者,让更多人因此相信,医患本是朋友,疾病才是共同的敌人。这些可亲可敬的人,分别有:
汗流浃背的“背影哥”李涛。曾经,一张医生汗流浃背的照片在微信朋友圈流出及媒体发表后,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强烈反响,石屏县一名2岁男孩气管异物危在旦夕,手术中反复出现氧饱和度急速下降,多达7次,最低血氧饱和度为5%,而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的医生们在惊心动魄的33分钟内始终尽100%的努力抢救,成功取出了患儿气管内的一粒“夺命花生”,医生们湿透了手术衣的汗水,被网友评价为“今春最感动泪水”,以及“医患关系的生动解读”,他就是麻醉科的李涛。
实现“国际注册多导睡眠技师”云南零突破的“90后”刘坚。2018年,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红河州肿瘤医院的“90后”睡眠技师刘坚,通过了美国睡眠技师协会认证的“国际注册多导睡眠技师”,实现了云南省多年来专业国际睡眠监测技师数量为零的首次突破。据悉,迄今为止,中国通过美国睡眠技师协会认证的“国际注册多导睡眠技师”,也仅有40余人。
父爱如山,感动医生护士的患者家属薛为龙。中国有句老话:“福不双至,祸不单行。”
对于家住个旧市云锡新村61幢3单元402号的薛为龙、薛春艳父女,不幸应了这句老话,父亲上班途中遭遇车祸导致腰椎爆裂性骨折,造成三级残疾;14岁女儿搭乘一小伙伴摩托车,又遭遇车祸,造成重度颅脑损伤,鉴定为一级残疾。父爱如山,面对不幸,薛为龙倾尽所有救治女儿,深深感动了医生、护士。
此外,还有抗癌明星赵举;还有骑着自行车去西藏的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护师柏芸。
行风观察员们感慨:我们不仅看见了爱,也看见了力量。
摄影报道 / 朱显峰、马普华
编辑 / 信息科 闵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