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妊娠8个月的孕妇因误食野生菌中毒急速转至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全科医护人员高度重视和齐心协力,予催吐、洗胃、抽血送检、心电监护、吸氧、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后,最终母子平安、康复出院。
炎炎夏日,是进入误采误食野生菌中毒的高发期。早在2019年5月24日,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就发布预防野生菌中毒有关事项的预警公告。2019年7月5日,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又通报,截至2019年7月5日12时,云南省德宏州、文山州、版纳州、昭通市、红河州等5个州(市)相继发生家庭自采误食有毒野生菌中毒事件,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有效遏制野生食用菌中毒事件高发频发态势,省政府食品安全办、省卫生健康委、省市场监管局,联合发布有毒野生菌中毒防控预警公告。要求各地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手机、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正确鉴别和食用野生菌的知识和方法。
近一段时间,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相继成功抢救多名野生菌中毒患者,最年长的83岁,最小的儿童仅6岁,该类事件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强中毒防治和急救宣传教育刻不容缓。该院急诊科负责人蒋文康提醒,广大群众不要随意采摘、出售、购买食用自己不熟悉的野生菌,尤其是颜色鲜艳、霉变或幼小难辨识的野生菌;烹调加工野生菌时,不要凉拌食用,不要多品种混合加工,加工时要炒熟煮透后再食用;食用野生菌时不要饮酒;食用野生菌后,如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疑似食物中毒反应时,应立即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尤其孕妇、老人、儿童是重点保护对象,因为威胁生命的相对危险指数更高,应该禁止食用野生菌。
据了解,在我国,毒菌约有180多种,其中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30多种。所以,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尤为重要。那么,如何辨别有毒的野生菌呢?一般来说,毒菌的颜色比较鲜艳,有疣,毒菌的帽子上会有疙瘩,还有的有红斑、沟托、沟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环,一般的毒菌摘断以后会有浆汁流出来,味道刺鼻。
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负责人蒋文康提醒,食用野生菌后如出现恶心、头晕、呕吐、看东西不明或幻视、幻听等症状,建议自救要点:
1、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2、及时前往医院治疗。来不及就医,应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催吐、洗胃、导泻处理,可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汤勺等硬质东西刺激喉部,尽快排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或减缓有毒物质的吸收,减轻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
3、让患者饮用少量盐糖水,补充体液,防止中毒者脱水导致休克。
4、对已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防止窒息。
5、保留野生菌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
摄影报道 / 赵俊峰、李绍英 编辑 / 信息科 闵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