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马王堆辛追夫人,也早就想一睹其“芳容”。前不久,乘放假休息之机,约上好友,在手机上订好机票,迫不及待地直奔长沙湖南省博物馆。
湖南省博物馆作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以长沙马王堆汉墓最出名,其中以辛追女尸为其镇馆之宝。作为病理医生的我是出于职业的敏感性,并带着一些医学问题及疑问去参观湖南省博物馆的。在参观博物馆期间,我认真细致地听博物馆讲解员讲解整个马王堆汉墓的发掘过程,并对我所关注的辛追女尸的一些细节问题进行了询问,并相互作了一些探讨。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发掘出土,女主人名叫辛追,是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之妻,距今二千多年。辛追女尸一经出土面世,世界为之震惊,因为其为一具保存完好的湿尸,尸身历经千年不朽、不腐烂!当时的人们听此消息,趋之若鹜,纷至沓来一睹真容,世界各国报纸也争相报道,轰动一时。
辛追棺椁共套装四层,在第四层内棺盖上有一幅T型彩绘帛画。打开内棺,辛追女尸被二十层厚厚的丝绸物包裹,内棺内盛满棺液。拨开包裹的丝绸物后,女主人的真面目就显露出来了。当时在场发掘的人们震惊了,唏嘘不已,辛追夫人尸体外形完整,全身皮肤柔软光滑,呈淡黄色,看上去就和刚刚离世一样,竟然鲜活如昨!这不仅是世界考古史上的奇迹,而且也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从此,马王堆辛追女尸的不朽成为人们不停追寻的疑问。
1972年,为了探明辛追死因,并对其进行医学研究,湖南省医学院湘雅医院的专家对辛追遗体进行了尸体解剖。辛追遗体出土时身高1.54米,体重34.3公斤,全身润泽,皮下软组织柔软而富弹性,关节尚可活动,眼睫毛、鼻毛尚存,左耳鼓膜完好,手指、脚趾纹清晰。经体检发现,内脏器官保存完好,胶原纤维与刚去世时相似,细如发丝的肺部迷走神经历历可数,血管里尚有凝固的血块,血型为A型。根据病理解剖检查,她生前患有多种疾病,如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多发性胆石症,并在直肠和肝脏内发现鞭虫卵、蛲虫卵、血吸虫卵。在其食管、肠胃内发现有138粒半甜瓜子,可知她死于瓜熟季节。根据病症推断,可能由胆绞痛引起冠心病发作致死,去世时年约50岁。能如此清晰地了解二千多年前人类的死因,在考古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事情。这得益于尸体良好的保存状态,解剖结果说明,尸体只出现早期腐败的症状,也就是说当尸体暂时被细菌侵蚀后,从棺椁被封闭的那一时刻起,就成功阻止了大自然的进攻,时间停止了,钟摆停摆了!写到此,我不禁想起周星驰饰演的电影《大话西游》里的一句经典台词:“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我也想说,在辛追未出土之前,如果要给她一个保存期限的话,那也是一万年!
在参观湖南省博物馆期间,我在辛追遗体旁驻足许久,并仔细进行了观察。现在看到的辛追遗体其颜面膨大、变形,眼球突出,上下口唇外翻,舌头突出于口外,双手臂干瘪,呈现晚期腐败的“巨人观”现象。这是由于相应的防腐保护技术跟不上所致。我也不禁为二千多年前的古人能有如此高的智慧和技术所折服,同时也引发了笔者的思考与无限遐想。
人体死亡后,各器官系统的新陈代谢也就停止了,血液循环停止,心血管血液因其本身的重力,而坠积于尸体低下部位的血管内,并透过该处皮肤显示出边缘不清的斑痕,产生尸斑。呼吸停止,将导致细胞内的三羧酸循环停止,细胞线粒体内呼吸链的生物氧化停止,最终细胞能量ATP(三磷酸腺苷)无法产生。当尸体内ATP消耗殆尽时,肌肉内没有ATP,尸僵也就形成了。再者,我们都知道细胞膜的稳定是要消耗细胞能量ATP来维持的,一旦没有ATP,细胞膜的稳定性被破坏,溶酶体膜破裂,其内的水解酶、蛋白酶释放,自溶产生了。肠道内大肠杆菌等腐败细菌也参与进来,推波助澜,加速腐败进程。同时,在基因水平上,细胞凋亡(程序性细胞死亡)启动了,一旦死亡程序启动,其为不可逆性,也停不下来,从单个细胞到多个细胞再到全身,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然而,这些现代西医理论的“定律”在辛追身上失灵了!那么,是我们现在所用的这套西医理论错了吗?还是……如此反常规的颠覆与挑战,医学界震动了。并且,辛追墓也反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定律”和常规。比如,丝绸和麻布同时浸泡在棺液中,它们的保存就发生了不能解释的现象。丝绸是蛋白质,是有机物,它不怕酸,棺液是酸性的,棺液PH值为5.18,但是,丝绸坏了。麻布是植物纤维,它本来怕酸,而结果它非常结实,相当于是新的一样。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都搞不清楚这到底是什么违反了规则。
辛追女尸带给我们的启示——由于疾病的复杂性,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个体的差异性,一定时期的西医理论不可避免会有其“漏洞”或不足之处,需要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反复认识加以弥补和修正。医学的发展史不正好说明了这一点了吗?因此,从认识论的意义讲,需要我们具有批判性思维,即“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不惟权,只惟实”,对病人的处理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而定。
在此,笔者引用《孙子兵法》虚实篇中的一段与大家共勉:“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路漫漫其修远兮,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永不止步。
文: 兰建清、配图来源:互联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