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男子急诊平车送入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急诊外科,患者入院前不慎高处坠落,其同伴遂拨打120急送医院,以“全身多处损伤”收住。入院诊断,患者创伤性休克、创伤性肾破裂、腹腔多脏器损伤、腰椎骨折L2/L4(爆裂性)、肋骨骨折、胸腔积液。经过急诊外科救治,患者转危为安。
急诊,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门,主要负责接收和处理各种急性疾病和创伤患者。这些疾病和创伤可能来自各种原因,如交通事故、工作事故、突发疾病等。由于这些状况通常都非常紧急,需要快速和准确的医疗干预,因此,急诊科医生和护士必须具备丰富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急诊科医生和护士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是通过长期的医学教育和培训获得的,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以确保自己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提供最佳的医疗救治。
急诊科急救知识的重要性
迅速处理急性病情:急诊科是医院中最容易接触到急性疾病和创伤的科室,由于急诊科的特殊性,需要他们能够迅速识别和处理各种急性病情,才能及时救治患者。
救治创伤患者:由于急诊科经常接收到各种创伤患者,例如交通事故、意外摔伤等。急诊科医生需要对这些患者进行及时的救治,同时需要迅速评估伤势严重程度,并进行相应的处理,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处理急性疾病:急诊科经常接收到各种患有急性疾病患者,如急性心肌梗死、中风、哮喘等。对于这些患者,需要能够迅速判断病情,给予相应的急救治疗,以减少病情的恶化,另外根据患者患病的情况,进行相应的科室分配建议,帮助患者及时救治。
提供紧急救治:急诊科的特殊性预示着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采取措施,挽救患者的生命。
急诊急救知识包括哪些方面
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术需要在心搏骤停的情况下,通过人工方式维持大脑等重要器官的供氧和血液供应,以期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它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两个基本步骤。正确的操作能够大大增加心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
外伤处理:外伤处理包括止血、清洁伤口、包扎和固定骨折部位。对于出血的伤口,首先要进行压迫止血,然后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包扎。对于深度烧伤、化学烧伤或动物咬伤等伤口,应先进行初步清洗,再用无菌纱布覆盖,并尽快就医。
中暑急救:中暑是由于患者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因此,急救措施包括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紧身衣物,用湿毛巾擦拭身体以降温,并补充含电解质的饮料。如果出现意识障碍、呼吸急促等严重症状,应立即进行救治。
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含有有毒物质的食物。急救时要大量饮水以稀释毒素。如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应采取相关救治方法。同时在等待救援期间,家属可以帮助患者尝试催吐刺激,以便排出部分有毒食物。
烧烫伤急救:烧烫伤急救首先要迅速脱离热源,并用冷水冲洗受伤部位以降低温度。然后用无菌纱布轻轻包扎伤口,避免感染。对于严重的烧烫伤,应避免使用油膏、牙膏等物品涂抹伤口,以免加重伤情。
窒息急救:窒息是指由于呼吸道被堵塞导致的呼吸困难。对于意识清醒的窒息患者,医护人员可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即迅速从背后环抱患者,一手握拳,拇指侧抵住患者上腹部中央,另一只手紧握该拳,用力向上快速按压腹部,以形成气流冲击,将异物排出。而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急性中毒处理:急性中毒是指短时间内吸入大量有毒物质。处理措施应立即停止接触有毒物质,并尽快救治。同时在等待救援期间,可根据中毒物质的性质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如吸入性中毒可将患者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接触性中毒可用清水冲洗接触部位等。
出血控制:对于轻度出血的患者,可采用压迫止血法,即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压迫伤口以止血。对于严重出血的患者,如动脉出血或大量出血,应采用止血带或压迫止血法,并尽快救治。同时在使用止血带时,要注意每隔一小时松开一次,以免导致肢体坏死。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和应对急诊急救
学习急救知识:首先,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了解基本的急救技能,如心肺复苏术、止血、处理烧伤和烫伤、处理窒息等,这可以帮助我们在紧急情况下迅速作出反应,同时通过参加专业培训课程、在线学习资源或阅读急救相关书籍等途径,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
识别危险信号:了解常见疾病的早期症状和危险信号,能够让我们更早地采取行动,降低潜在的风险,对于预防和应对急诊急救至关重要。
准备急救工具:家中应准备基本的急救工具,如急救箱、绷带、消毒液、止痛药等。并要了解这些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找到并使用它们。此外,对于特定的高风险活动,如户外探险、驾车旅行等,还应准备相应的专业急救设备。
保持冷静处理: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冷静思考的能力。越是恐慌和紧张越可能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决策,加重事态状况。可以通过深呼吸来缓解压力,同时集中注意力和快速分析形势,更好地应对急诊急救情况,为自己和他人提供有效的帮助。
迅速求助专业:在紧急情况下,我们应第一时间联系专业救援力量。拨打急救电话,向调度员描述情况并提供详细的位置信息,以便救援人员尽快赶到现场。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基本的急救处理,尽可能争取急救时间。
定期进行体检: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及时就医,遵循医嘱,积极配合治疗。这有助于降低突发疾病的风险,减少急诊急救的发生。
合理饮食运动:同时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合理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首先均衡的饮食可以为身体提供所需的营养,增强身体免疫力,平时要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多种维生素的食物,尽量避免养成高盐、高糖、高油的生活习惯,尽可能通过饮食控制身体体态发展,增强身体的健康程度,减缓身体内脏的运作压力。同时,适度的运动则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素质,可以选取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来调节身体的状态,强身健体。此外,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保持充足的休息,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避免高风险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尽量避免高风险行为,如酒后驾车、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不安全的户外活动等。
总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见一些意外,以及措手不及的状况,需要我们进行反应处理。因此,我们必须在平时就形成急救意识,丰富自身的急救知识,同时保持自身的良好生活状态,在发现紧急问题时,做好应急处理,同时进行紧急就医,交给专业的急诊医护工作人员,从而保证生命安全。
文/图 杜莲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