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放射影像科,有一个精神矍铄的身影,在诊断室与检查设备间步履匆匆。虽已退休,却依然坚守诊断一线,他就是老党员——马黎。岁月沉淀的不仅是他鬓角的白发,更是四十年如一日的医者初心与党员担当,他早已成为科室里一面飘扬的旗帜。
自穿上白大褂投身放射影像诊断事业,马黎同志就将"精准诊断"视为毕生追求。从青涩的住院医师成长为学科带头人,他始终扎根临床一线。面对复杂病例,他常常一头扎进书海查阅文献,将影像细节与临床症状反复斟酌。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鹰隼般的洞察力,他多次从"迷雾"中抽丝剥茧,揪出隐匿病症。曾有个反复腹痛、面色苍白的6岁小男孩,辗转多家医院检查,始终未能明确病因。马黎同志在仔细查看孩子的胫腓骨DR影像时,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发现双侧干骺端出现对称性致密带,形似两条清晰的“白色横线”。这一极易被忽视的细微异常,正是铅中毒特征性的“铅线”表现。经过进一步血铅检测,最终确诊为慢性铅中毒,成功为患儿抓住最佳治疗时机,避免了神经系统等多器官不可逆损伤。
退休之际,医院向马黎同志发出返聘邀请。望着科室里堆积的疑难病例,看着年轻医生渴求知识的眼神,这位老党员没有丝毫犹豫:"影像诊断是临床治疗的眼睛,我多干一天,患者就多一份保障。"简短话语,道出的是沉甸甸的责任与坚守。
重返岗位的马黎同志,迅速开启"满格工作模式"。每天清晨,他总是提前来到科室,整理当日疑难病例,尤其专注于胃肠道造影影像的标注与分析。在病例讨论会上,他化身"领路人",不仅从基础解剖到前沿理论进行系统讲解,更以胃肠道造影为突破口,分享独特的阅片经验——从胃黏膜皱襞的细微凹陷、肠管蠕动的异常节律,到造影剂分布的异常征象,将这些易被忽视的细节抽丝剥茧。他还会结合动态造影视频,演示如何捕捉十二指肠壅积的瞬间变化、识别早期溃疡性病变的"环堤征",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经他深入浅出的讲解,总能让年轻医生豁然开朗。遇到典型病例时,他甚至会模拟患者吞咽造影剂的过程,用生动的比喻帮助大家理解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影像逻辑,为科室消化道疾病诊疗体系注入强劲动能。
作为科室的"主心骨",马黎同志深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他精心筹备影像诊断专题讲座,独创的"影像诊断三步分析法"成为科室的"黄金法则"。日常工作中,他对年轻医生的诊断报告逐字批注,鼓励他们大胆思考、勇于创新。在他的悉心指导下,科室年轻医生成长迅速,多人在省州级影像诊断技能竞赛中斩获佳绩,科室整体诊断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作为返聘专家,马黎同志依然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感冒发烧时,他戴着口罩坚持阅片;深夜接到会诊电话,他二话不说迅速回复。疫情防控期间,他主动请缨承担发热患者影像诊断重任。面对大量肺部影像,他目不转睛,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可疑病灶,用专业筑起守护生命的坚固防线。
在黑白胶片与数字影像交织的世界里,马黎同志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他以精湛医术为患者点亮生命之光,以无私奉献为年轻医生指引前行方向。他就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牢牢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医务工作者在守护人民健康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文 杨艳红 图 董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