夙兴夜寐,只为总理嘱托。从20世纪七十年代至今,为了落实好周恩来总理对云锡矿工肺癌防治的指示,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原云锡总医院)肿瘤科成为云南省最早成立的肿瘤专科之一,历经近40余年的发展,在矿工肺癌诊治工作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到头、颈、乳腺、胸、腹、四肢等肿瘤的手术、放疗、化疗和生物免疫治疗等,走出数十个全国、全省“抗癌明星”,也成长起一大批优秀的肿瘤防治专家。
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肿瘤内科主任、红河州肿瘤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杨瑞萍,就是其中之一。
早在1964年,原云锡总医院报告1957年-1964年83例肺癌,矿工肺癌占89.4%。1973年,云锡卫生处组织专人查阅了1900多份职工病案,阅读了6万多张胸部X线片,拟诊肺癌511例,发病率为142/10万,其中矿工占84.2%,坑龄11年以上者占91.3%,发病率为405/10万,冶炼工发病率为112/10万,表明个旧锡矿肺癌有明显的地区和职业特征。
1975年1月29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第303号作了“关于云锡公司矿工肺癌问题”的报告,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重视。1975年2月5日,病情十分严重、刚刚做完手术的周恩来总理一直惦记着这件事,交代身边的同志把李冰找来。总理问:“云南锡矿工人肺癌发病情况,你知道不知道?”“知道。”李冰声音有点嘶哑。总理嘱托:“你们要去解决这个问题,马上就去。”1975年2月下旬,由李冰书记率队,会同冶金部、省卫生厅、省冶金局等领导到云锡现场,深入了解肺癌发病情况。3月9日,在云锡总医院成立肿瘤科,集中收治矿工肺癌患者。
遵照总理的指示,中国肿瘤防治事业奠基人之一的李冰,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吴桓兴、黄国俊、孙燕、殷蔚伯等一批批中国肿瘤防治事业的专家和教授,多次深入云南省红河州的百里锡山进行调研、考察,指导医院肺癌防治工作,一辈辈医护人员,义无反顾投入到抗癌行列。
时光荏苒,初心不变
2014年12月14日,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在法制频道《道德观察》栏目报道了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尽最大努力拯救恶性黑色素瘤晚期患者、《红河版“酒干倘卖无”》主人公尚婕妤,在病房里为尚婕妤点亮22岁生日蜡烛、唱起生日歌的,就是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肿瘤内科主任杨瑞萍和她的团队。他们庄严承诺:“践行总理嘱托,筑梦健康中国。”
钻研业务 提升技术水平
杨瑞萍,主任医师,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肿瘤内科主任,MDT中心主任。
作为一名肿瘤学科带头人,杨瑞萍在业务上执着追求、精益求精,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升。通过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云南省肿瘤医院微创介入、云南省肿瘤医院生物免疫治疗进修;参加中国医师协会培训部举办的自体免疫细胞培训班培训、广东省抗癌协会举办的肿瘤热疗技术学习班培训、现代医院科室管理举办的科室主任管理能力提升与科室绩效考核研修班培训;以及每年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举办的CSCO年会;此外,还参加了美国临床肿瘤协会举办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通过无数次学术会议,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使自己成为红河州肿瘤专业的学科带头人,2013年、2017年担任红河州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第一届、第二届主任委员,2016年担任红河州肿瘤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杨瑞萍的学术任职,彰显了她的专业气质。作为红河州的学科带头人,杨瑞萍在国家级、省级、州级等多学术团体任主委、副主委、常委、委员多职,体现了杨瑞萍在云南省、红河州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例如,担任红河州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第一届、第二届主任委员;红河州肿瘤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云南省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抗癌协会分子靶向诊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肺癌防治协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转化医学联盟云南省转化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转化医学学会副会长等等,并担任云南省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常委;云南省抗癌协会肿瘤靶向诊疗专业委员会常委委员;云南省抗癌协会肿瘤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常委委员等。
学术交流 促进持续发展
杨瑞萍作为红河州肿瘤学科带头人,高度重视学术交流,促进了红河州肿瘤学发展,举办了国家级继教项目1项——“肿瘤生物治疗与化疗前沿研讨会暨红河州医学肿瘤学分会年会”;省级继教项目2个——“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新进展”、 “肺癌个体化诊疗新进展研讨会”;州级继教项目5项——“红河州恶性肿瘤综合治疗新进展”、“肺癌靶向治疗研讨班”、“红河州肿瘤质量控制中心成立暨2016年红河州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年会”、“红河州第一届胸部疾病微创诊治学习班”、“红河州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年会暨肺癌精准治疗研讨会”;2014年-2016年组织肿瘤专家在红河州各县、市级医院进行肿瘤学巡讲;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授课、指导规范州内医院的肿瘤诊疗,使红河州肿瘤诊疗水平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为红河州肿瘤人才队伍的业务技术提升作出了贡献。
精益求精 推动重点专科
2013年,杨瑞萍作为学科带头人及项目负责人,率领医院肿瘤团队跻身了“云南省肿瘤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从而使医院的肿瘤诊疗工作更精细化、科学化、专业化,通过重点学科的建设,全面提升肿瘤疾病的诊疗能力,更加突出专科特色,使技术优势更加明显,人才结构更加合理,亚专业逐步成熟、完善、合理;2017年10月以优秀达标的好成绩,通过第三方评价公司的评审。杨瑞萍作为肿瘤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负责人,在云南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评审与管理培训班上进行了经验交流。
与此同时,对癌痛治疗进一步规范,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提高。而“爱心、耐心、细心、宽容心、同情心”的“五心级”人文关怀,与“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的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取得了患者对疼痛控制满意度不断提高的实际效果,彰显了医学人文的光辉。2013年,杨瑞萍所在科室首批通过云南省“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的评审验收,以点带面带动红河州癌痛的规范化治疗,使癌痛病人得到最大的治疗获益并在红河州内多家医院进行规范化培训。2016年帮助建水县中医院完成“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的启动。并在红河州内多家医院进行培训。
2015年,杨瑞萍受聘云南省肿瘤诊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作为红河州唯一的肿瘤质控专家委员,义不容辞担负起红河州肿瘤的诊疗质量管理、规范医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的管理工作,2016年担任起红河州肿瘤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一职。
科教并举 推动科技进步
杨瑞萍作为红河州肿瘤学科领头人,率领肿瘤学团队在州内率先开展多项技术,如:DC-CIK生物免疫治疗、白细胞分离技术联合化疗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静脉输液港植入、B超引导下的PICC置入、药盒植入椎管内镇痛、基于药物基因组学临床检测的肿瘤个体化治疗等多项技术。与云南省肿瘤医院合作《中药“胸水Ⅰ号”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胸水的例子研究》获得云南省科技教育管理协会 三等1项,在杨瑞萍主持、参与、完成下《中晚期鼻咽癌同步放化疗临床研究》荣获红河州科技进步三等奖、《局部晚期鼻咽癌同步放化疗临床研究》荣获个旧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氯化锶治疗晚期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应用研究》荣获个旧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肺癌脑转移全脑放射治疗临床研究》荣获个旧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患者保护性治疗的临床研究》荣获个旧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护理干预大肠癌化疗的临床研究》荣获个旧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且作为副主编著书一部《临床肿瘤学理论与实践》,发表论文近20篇。
在杨瑞萍率先垂范下,科室人员取得诸多荣誉和成绩: 2014年安艳海在“GPM好病历之优秀无痛精英评选云南总决赛” 获得二等奖、2015年袁晓露在“GPM好病历之优秀无痛精英评选-云南赛区决赛”获得二等奖。2015年袁晓露参加“云南省中医学院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第四届青年教师双语教学竞赛”获得二等奖及2016年大理大学微课比赛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2015年红河州护理用具创新大赛一项取得二等奖。
不断探索 致力开拓创新
同时,不断开拓创新,开展了静脉输液港植入、B超引导下的PICC置入,充分解决患者反复化疗、输液的困扰,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患者对肿瘤治疗的耐受性;药盒植入椎管内镇痛,可根据病人疼痛模式选择不同的输注模式,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基于药物基因组学临床检测的肿瘤个体化治疗,提高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力争把本学科建设成为一个在省内先进的优势学科。
2013年参与昆明医科大学“个旧矿工肺癌发病机理研究”项目。
2014年学科带头人,作为项目组副组长,与云南省肿瘤医院、个旧市防癌办公室合作“国家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完成了3000余例的国家肺癌早诊早治项目的筛查工作,确诊早期肺癌11例,并为病人进行了治疗。
2015年参与云南省肿瘤医院黄云超团队的“云南区域高发肺癌研究”课题,担任肺癌早期筛查及防护宣教。
从医30年来,杨瑞萍一直兢兢业业工作,刻苦钻研业务,以良好的医德,用精湛的医术为患者服务,深受患者的好评,自己在履职期间,历年考核均为优秀。总而言之,医学是一种为人解除痛苦的艺术与技术,正如长眠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多数时刻医生们能做的事情更多的是帮助与安慰病人,缓解他们的痛苦。作为一名的医生和学科带头人,杨瑞萍更加体会到肩负重任,任重道远,并将加倍努力,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将肿瘤的防治工作持续建设下去,与国内同步,世界接轨,造福一方患者,为“健康中国”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摄影报道:段杰、峻峰 编辑:信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