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三人民医院官网!
  • 工作时间
    24小时
  • 服务电话
    挂号指南、就诊建议:0873-2129212
    医疗咨询:0873-2129899
    建议与评价:0873-2129997
    疫苗接种咨询:0873-2129678
  • 医院地址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金湖东路229号
作风卫健: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一碗粥熬了12年 服务“粥”到折射医患情深
来源: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 日期:2023-02-28 浏览:281次 [ ]
摘要: 因罹患肺癌在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红河州肿瘤医院住院的一位李大爷,曾经委托他的女儿向医院表达由衷地感谢:“一碗稀饭对患者的关怀,实际是医护人员对患者的一片真心。”

因罹患肺癌在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红河州肿瘤医院住院的一位李大爷,曾经委托他的女儿向医院表达由衷地感谢:“一碗稀饭对患者的关怀,实际是医护人员对患者的一片真心。”

这片真心,源自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红河州肿瘤医院切实改善医疗服务、努力帮助患者解困解难、不断增加患者就医获得感的初心。该院肿瘤放疗科主任王家祝、护士长梁正菊介绍,从2011年开始,科室为患者熬粥、免费送粥,其实已经坚持了12年,成为了一种习惯。当年科室11个护士,8个未婚,而今小护士们都成了孩子的母亲。她们说:“只要能为了患者好,我们心甘情愿熬成‘阿香婆’。”

0.0.jpg

这碗粥,是医者仁心的真实写照

在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红河州肿瘤医院肿瘤放疗科,熬粥是一场“爱的接力”,每个工作日从不间断。每天凌晨5点左右,夜班护士就开始泡米、熬粥,清晨8点左右,护士就将熬好的粥、准备好的白糖、一次性的小碗小勺放上小推车,开始新一天的送粥服务。并且,这碗粥免费的!

0.1.jpg

该院肿瘤放疗科护士长梁正菊介绍,随着患者增多,优质护理工作也必须注入更多人文关怀。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有一位叫曹小四的患者,确诊为皮肤癌。但是,曹小四经济极其困难,当借来的4000元钱用完后,决定中途放弃治疗。医护人员获悉曹小四的困难和顾虑后,立即为其提供爱心救助,并减免了放疗费、床位费、护理费等共计2000余元,一直支持他到放疗结束,头部肿物完全消除,康复出院。期间,医护人员发现曹小四为节约开支,早上买一碗粥,要节省到中午吃。于是,科室医护人员商议,每人每月捐出一点钱,哪怕为患者送一碗粥,也能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更关键的是,鼻咽癌、口腔癌、喉癌等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中出现口腔黏膜反应,饮食困难,患者们吞咽的痛苦,刺痛了医护人员的心。护士长梁正菊细心地发现,曾经有一个患者到医院附近的餐饮店买稀饭,因为添加了味精,难以下咽而倒了,并且,米的质量不好,也影响粥的营养,影响了患者的治疗与康复。


为此,从2011年开始,科室决定为住院患者免费熬粥送粥,于是,一碗粥一熬就是12年。而今,科室有18名护士,人人熟练掌握熬粥的技术,患者们普遍反映:“这碗粥,真的比餐馆里买来的粥要好喝!”


后来,这碗粥,惠及到患者家属也可以免费享用。护士张静说:“我们科5床,是一个肺癌老工人,退休工资只有2000多元,我们早上一间一间病房送粥,发现他老伴常常站在病房门口等我们,后来有一天,他老伴有点难为情地询问,如果还有剩下的粥,能不能给他们多打一碗。所以,根据患者的需求,我们会适当多增加一碗米,多熬一些粥。”12年,累计6吨多大米,所发生费用,全部由科室医护人员自发爱心捐赠,成为中国式医患关系的一种真实写照与解读。


“作为医护人员,我们不仅是要做好治疗、护理、服务等这些本职工作,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真正去做关心关爱患者的需求与困难,要有人文关怀。”食道癌患者马某的家属说:“我觉得送稀饭真的很好,对病人来说,特别像我老伴这种消化道疾病的患者,因为吃不了硬的东西,喝粥就很合适,而且护士们也做得很好吃,老伴原本吃不下东西,现在每天都想喝一碗护士送来的稀饭。”

0.2.jpg

这碗粥,是医患深情的真挚解读

看似平淡无奇的一碗粥,却凝聚着浓浓的医患深情……


在肿瘤放疗科,与科室医护人员诊疗室一墙之隔的一个小房间,2011年就变成了科室专门的熬粥间。熬粥,对于放疗科的医护人员来说只是一个小小的善举,但就是这样一碗粥,对于住院患者来说,竟是如此珍贵。


梁正菊护士长介绍说,曾经有一位张姓宫颈癌患者,自己没有工作,丈夫在外打工挣钱,家里有孩子要抚养,还要尽赡养老人的义务,同时还面临着不断发生的医疗费……经济上的种种压力,让她平时省吃俭用。“一开始,她想着医院的粥可能比外面的便宜些,还拿着几块钱来打粥,我们护士告诉她:‘阿姨,这个不要钱,是免费的。’她完全不敢相信,护士回来还说,她认得医院送粥不要钱后,激动得手都抖起来了。”后来在出院时,她还高兴地对医护人员说,每天都喝医院免费送的稀饭,帮她省下了一小笔钱,但是从精神给了很大的支持,让她树立起与病魔抗争的信心和热爱生命与生活的信念。


在12年前,在那个还没有外卖服务的年代,这碗粥,为不少住院治疗的患者减少了麻烦,而在当下外卖送餐已经寻常的时代,对于住院患者来说,这碗粥依然还是他们的一种依靠和信赖。“家里的子女都在外工作,只有老伴陪着我,我们老人上年纪了不会使用智能机,也不会点外卖。”在放疗科治疗的梁姓老人表示,正是有了科室每天送的粥,他们老两口不用到院外购粥,这对于他们来说真的是非常方便。梁老的老伴说:“我们能天天喝护士送的粥,还不要钱,这服务‘粥’到,太感谢他们了!”

0.3.jpg


“多亏这碗粥了,真的是‘救命’一样!”另一位17床食道癌患者曾建齐(化名)的家属感慨地说道。除了帮扶患者、方便患者外,未曾想到的是,小小的一碗粥还在关键时刻发挥了“救急”的作用。2023年2月3日下午,曾建齐像往常一样去做治疗,但是突发低血糖,手脚无力,浑身出汗。这时候,曾建齐家属想到早上医护人员送来的粥,就连忙兑着葡萄糖给曾建齐喝下去。“当时情况突然,我根本来不及去外面买吃的,好在还有这碗粥,才让我爸爸缓解过来,真是‘救命’啊!”其家属还表示,两年多陪父亲医病,跑了多家医院,去过多个科室,但是从来没遇到过哪家医院哪个科室像这样免费熬粥送粥给病人,对于他们来说,一碗碗白粥,传递的是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关爱之情,记载的是数不尽的医患之间的感人故事,以最真挚的方式,解读着浓浓的医患情!


这碗粥,是医患同心抗癌的桥梁


治疗疾病本身是件很痛苦的事,尤其是对于癌症患者来说,身体上的疼痛、食欲的骤降、源源不断的治疗费用等等,这些因素相互交织,让治疗癌症变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无论是在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压力巨大。然而,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肿瘤放疗科这个坚持12年免费为住院患者熬粥送粥的善举,在医患同心抗癌的艰难历程中,搭起一座心灵的灯塔,照亮着他们前行的路。


科主任王家祝表示,医护人员除了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更重要的还要懂得敬佑生命,才有不忍之心、怜悯之心、恻隐之心,一碗粥微不足道,却是我们对患者的真心实意。


一位叫贺圆的护士坦诚地说:“工作以前,家务事我真做不好,第一次熬粥还做成了干饭。而今,我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老公曾经不解地问我,为什么给孩子煮米布那么得心应手,其实,这种成长,真的是从为患者熬粥开始。”

0.jpg


贺圆至今难忘一位给他写感谢信的患者,这位姓刘的师傅,是个旧市一家困难企业的职工,尚未到“耳顺”之年,已经不幸被癌魔夺走了生命。当时,刘师傅鼻癌放疗一年多,病情得以有效控制一段时间,却又忽然出现了骤变,癌细胞侵犯到口腔,基本已经迫使他不能张开嘴巴咀嚼吃饭,只能依靠流汁进食。当医生考虑到为其争取更好的医疗条件和希望,建议其转省城大医院时,刘师傅直言:“我没有经济能力上昆明!”当刘师傅的女儿给他打来护士熬制的这碗粥、而刘师傅因为病疼拒绝进食时,护士贺圆受刘师傅女儿委托,像哄孩子一样,帮助刘师傅把粥一口一口艰难地喝下。


贺圆的出现,让刘师傅的生命有了温暖的光亮。癌细胞侵犯导致的口腔组织坏死,以及日愈加重的恶臭,并没有阻碍刘师傅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从他坚持喝粥、坚持刷牙,以及对医护人员有了亲切的笑,就可以看出这一切。后来,贺圆又为刘师傅,送了一把崭新的牙刷。刘师傅辞世前,专门写了一封感谢信,无疑是留给医生护士的一份珍贵的、厚重的遗产,是“中国式医患关系”的一块路标,它将医学的意义,从单纯地与疾病的对抗,扩展到对患者的爱与关怀。

1.jpg

护士长梁正菊表示,在没有煮粥前,很多癌症病人都吃不进东西去,后来我们想到给他们煮稀饭,患者们慢慢地开始接受喝粥,吃些东西了。对于熬粥的护士们来说,患者们想吃、愿意吃,无疑也是对医护人员工作的最好认同与支持。“病人们能吃进东西去,不单单是补充他们的营养,增强了他们的体力,积极配合治疗,对我们来说,也是莫大鼓励,让我们同心抗癌,永不轻易言弃。”


有句话说:“生死是人生大事,吃饭也是。”换言之,人是铁,饭是钢。光阴荏苒,岁月如梭,12年,累计用了6吨多大米熬粥,如果说粒米生恩,要用多少碗,才能盛得下这份情啊!


文图   何心瑜  赵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