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位古稀老人因咳嗽痰多、痰中带血,从偏远山区来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接受治疗。2017年9月22日,住院医生申请化验口腔拭子,从患者的口腔拭子中意外发现了几个“原始”生物,这几个“家伙”在显微镜下精神抖擞,摇摆前进,他们的“长相”就像倒着放置的大鸭梨,不多说了,有图有真相,如下图所示:
为了弄清这些家伙的“身份”,根据虫体的形态和运动方式,我们得出结论,这些原始生物为口腔毛滴虫。
口腔毛滴虫,当时我也很惊讶,在我“逗逼”的大脑中,不断的闪过阴道毛滴虫,怎么阴道毛滴虫还会爬到口腔里面,想想都恶心,觉得不可思议。难道是标本污染?为了弄清“真相”,我立即跑去呼吸内科住院部,自己动手,重新采集口腔拭子,回到科室,镜下的那些家伙还在“活泼乱跑”,确实是口腔毛滴虫,那么口腔毛滴虫到底是什么“鬼”呢?
口腔毛滴虫(trichomonas tenax)为寄生口腔的梨形鞭毛虫,它只有一种特别的形态,那就是滋养体期。滋养体呈梨形或椭圆形,平均长度为6~10μm,无色透明,有折光性。经过活体染色后,虫体前部有一个椭圆形的细胞核,核的前缘有5颗排列成杯状的基体,由此发出4根前鞭毛和一根后鞭毛,后鞭毛向后伸展,连接波动膜外缘,但不游离于波动膜之外,波动膜是细胞质延伸形成的极薄的膜状物,较短,位于虫体前半部的一侧,口腔毛滴虫的波动膜稍长于阴道毛滴虫。
口腔毛滴虫以二分裂法繁殖,本虫仅有滋养体期,无包囊期,滋养体定居于牙垢及龋齿的蛀穴,为口腔共栖原虫。滋养体为感染阶段,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室温(37℃)下可生存3~6天,接吻是该虫的直接传播方式,也可通过飞沫和被污染的食物、餐具进行间接传播。实验诊断可用牙龈刮拭物、口腔拭子作生理盐水涂片镜检或培养。
既然熟悉了口腔毛滴虫的“长相”,也了解了它们的“饮食起居”,那么要怎么预防呢?
带上口罩吗?当然不是,口腔毛滴虫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方式传播,针对这两种传播方式,防治重点就是咱们能尝遍世间酸甜苦辣的口腔上,我们要开展健康宣教,注意个人口腔卫生,积极治疗龋齿、牙龈炎、牙周炎等口腔疾病。临床上治疗口腔毛滴虫常用口服药物有甲硝唑。
(云南省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 检验科 陈真 13324925707 邮编6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