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三人民医院官网!
  • 工作时间
    24小时
  • 服务电话
    挂号指南、就诊建议:0873-2129212
    医疗咨询:0873-2129899
    建议与评价:0873-2129997
    疫苗接种咨询:0873-2129678
  • 医院地址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金湖东路229号
孩子,愿我们成为你生命的基石、跑道、梯子——记爱残助残典型人物、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院负责人张梅
来源: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 日期:2022-06-05 浏览:1422次 [ ]
摘要: “如果可以,我想看看春天是什么颜色;如果可以,我想聆听花儿盛开的声音;如果可以,我想牵风筝的手去追云朵;如果可以,我想长出翅膀去蓝天飞翔……”

“如果可以,我想看看春天是什么颜色;如果可以,我想聆听花儿盛开的声音;如果可以,我想牵风筝的手去追云朵;如果可以,我想长出翅膀去蓝天飞翔……”

2022年六一儿童节,一场特别的庆祝活动在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院举行,46个正在接受康复治疗和训练的残障孩子,以及他们的父母,在一位和蔼可亲的“张妈妈”主持下,以及26名医护人员的共同参与下,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欢乐、祥和、幸福而生机盎然的儿童节,共同聆听了这群“折翼天使”的心声,感触他们的心跳、憧憬和希望。主持这次活动的“张妈妈”,就是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院负责人张梅。

image.png

言为心声,诗为心画,张梅和她带领的康复团队,用爱与行动回应了孩子们的渴望:“孩子,这不应该只是憧憬和梦!孩子,这应该是你拥有的生活!让我为你打开五彩斑斓的春天;让我在你耳畔演奏出和风细雨;让我和你一起探索世界的美妙;让我陪伴重新长出天使的翅膀。”

张梅表示:每个孩子都是我们的心愿,每个心愿都是我们的事业,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院,是梦想发芽、开花、结果的地方!张梅对孩子们承诺:“我们是基石,想为你铺就平坦的道路!我们是跑道,想成就你的奔跑与冲刺!我们是梯子,想要托起你向上的攀登!”

image.png

快言快语,行事果断,雷厉风行,科室管理张弛有度,井井有条,这是张梅;情柔似水,细致入微,能把对残疾康复对象的关爱做到直抵人心,这也是张梅。“爱人爱己,爱人如己”的家风家教,“悬壶济世”的职业素养,让张梅以及她带领的康复医学团队把复杂、枯燥的康复工作,做得爱意满满。从科室日常的业务,到与个旧市残联合作开展“小儿脑瘫康复治疗”项目;“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康复项目;到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州三院”)康复医院的筹建、业务管理等等,都倾注了张梅无私的爱,都诠释了这样一个理念:“愿我们成为你生命的基石、跑道、梯子!”

特别的“六一”礼物给特别的你

2022年“六一”节前夕,州三院康复医院里,之前讨论过的一项工作又被热议,摆上日程了。

张梅和同事们商议着给康复医院的孩子患者过“六一”节的事情:要开展的活动已经定下,由康复师们带着孩子们展示在这期间康复的进步。通过他们的参与,来鼓励孩子和家长继续配合做好康复工作。

image.png

医院还计划着给孩子们送上一份节日的祝福礼物。

送什么好呢?

会议开始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张梅说,大家再细细想想,想好了通过微信群里再提交讨论。

这可是孩子们在医院过的第一个儿童节,得好好筹划一下,活动和给孩子们的礼物必须切合实际。因为这里的孩子们和学校、幼儿园的孩子们不同,不能每个人都送同样的礼物。要考虑个体的独特性,这个礼物必须是患儿专属的。

经过又一轮“头脑风暴”,最后确定:根据每一个孩子的属相生肖,送他们一个十二生肖卡通造型的小抱枕,还有一个上面绣着他们名字的小毯毡。这样,具有纪念意义,还有实用价值。

这样,前前后后酝酿了三个星期的活动总算全部敲定。大家按照各自的分工,去落实节日活动准备和孩子们礼品订制事宜。

张梅说:“我们希望,用一颗爱心和一腔的热情,筹划好‘六一’这个孩子们的专属节日,促进他们的康复。”

“六一”日期而至,爱意浓浓的庆祝活动也如期展开,活动现场,小朋友们表演了《感恩的心》、《小星星》、《蜗牛与黄鹂鸟》等节目,他们的歌声向我们倾述着对这个世界的感恩与热爱,一首《我们是新时代的好少年》诗词朗诵,让活动现场的每一个“大朋友”,包括孩子的父母们,看到了孩子身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力量。

活动现场还开展了庆祝“六一”系列游戏活动——“爱的抱抱”、“两人三足”、“你抛我接”,积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参与游戏环节,体验合作的快乐,从而提高孩子们的表现力和参加集体活动积极性,大胆地展示所掌握的本领。康复治疗师和家长孩子们还一起带来两段手语歌:《身体阶段歌》和《爱我你就抱抱我》,将活动推向高潮。

image.png

张梅表示,残疾人康复事业一直以来是党和政府十分关心的民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这将激励着我们不断努力和奋斗,推动红河州残疾人康复事业不断发展。

不要吝啬你的“肢体语言”,学会善意的“哄”

医院副主任医师白秀莲记得当年中医科主任双文武跟她们说过的一句话:“怎样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你们要好好向老主任(指张梅)学习。”

学什么?比如每天的病房查房。过去很多医生通常的做法是,和患者保持着一段距离,然后是背着手或者抱着双手,或者是叉着腰,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询问患者的情况。

而张梅则不然,她总是俯下身子,对康复患儿轻轻地摸摸头,摸摸脸,笑眯眯地问这问那;对成年患者,则是拉拉手,或是拍拍肩。然后是和颜悦色地问他们:“今天好些了吗,你看上去脸色不错”。

这些看上去不经意的肢体动作,却和患者一下子拉近了情感距离,让患者产生了亲切感和信任。于是,张医生化身为“张妈妈”。

很多残疾康复对象因为自身身体的关系,会有很强烈的自卑感。康复治疗训练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又容易使他们产生消极情绪。一旦消极情绪上来,药也不吃了,也不配合康复训练了。是会给后期康复带来问题的。

多年的工作经历,让张梅积累了如何让康复对象缓解、消除不良情绪的经验,既发挥肢体语言拉近与康复对象的距离,而且在言语上要让康复对象有亲切感。

张梅要求:从她自己做起,不允许所有医生护士对康复对象只呼床号和姓名,尤其是对年纪较大的要以“叔叔”、“大爹”等相称,营造“亲如一家”的和谐医患关系。

2022年5月22日下午,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大爷脸上笑眯眯的,遇到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又是主动打招呼,又是握手,又是感谢的。准备出院回家的样子。其实是,老人长期在医院,产生烦躁情绪。张梅关注到老人的心理健康和需求,决定先让他回家几天,换个环境消除他的不良情绪,改善他的心情。老人听说能回家,甭提多开心了。于是,就出现了之前的场景。

“很大程度上,康复治疗要靠‘哄’。康复对象开心了,康复治疗训练就顺利。我们是‘哄’完小的,又去‘哄’老的,年轻的也得去‘哄’。” 张梅说,这种“哄”是善意的,是用一腔的爱心去“哄”,当看到康复对象训练中有进步,哪怕是那么一点点,她也要给他们鼓励,让他们看到希望。

项目关爱:托起孤残儿童希望的明天

2013年至今,州三院与个旧市残联合作开展了“小儿脑瘫康复治疗”项目;2018年起至今,又与个旧市儿童福利院合作,开展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康复项目。为了切实做好孤残儿童脑瘫康复,派出康复师常驻福利院,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建立残疾人绿色服务通道、建立康复患者双向转诊渠道,为残疾孤儿的明天,升起了又一轮希望的太阳。

国家民政部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是一项跨部门、跨年度的工作,任务艰巨,目标崇高。旨在各级民政部门在党委、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支持下,协调一致,密切配合,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确保整个计划顺利实施,为残疾孤儿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

州三院由康复医生、康复治疗师组成康复团队,迅速且高效率展开工作:

2018年7月12日,完成了26名脑瘫儿童的初步筛查,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结果共筛查出15名患儿进入项目组;

2018年7月26日,康复团队对项目组中15名患儿进行了详细的认知功能、言语功能、肢体运动、感觉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等评定;2018年8月8日,为项目组15名患儿建立了完整的病历档案;

2018年8月14日,针对每个患儿功能障碍的情况、依据评估结果制定了康复治疗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根据目标制定康复治疗计划;

2018年8月23日,康复治疗正式开始。同时,根据福利院保育员专业素质情况,制定了康复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包括脑瘫总论介绍、高危儿保健、脑瘫患儿康复护理、脑瘫评定技术、脑瘫康复治疗技术、物理因子治疗技术、被动活动手法操作、康复治疗效果延伸的意义等。转眼之间,这一工作已经跨越了3个年头。2021年春节,州三院医护人员专程为个旧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的孩子们送去了糖果和慰问,并且,通过心理辅导、赠送玩具、互动游戏等环节,与孩子们进行了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活动现场气氛热烈,与孩子们渡过了一个美好而难忘的春节。

在这个时间和任务周期跨度漫长的项目实施中,张梅的身份曾经发生了变化。2018年11月,因为年龄大的关系,张梅退居二线,不再当任中医康复科主任。但是,在项目持续推进中,她依然以满腔的热情发挥着一名资深康复医学专家的职能,做出自己的贡献,奉献自己对孤残儿童的爱心。

靠近你关爱你:决不漏掉每一个有康复需求的孩子

2021年12月1日,根据州三院所具有的康复医学团队业务优势,州残联与州三院合作,成立州三院康复医院。

老将披挂出马,张梅重返州三院康复科主任岗位,勇挑筹建州三院康复医院重担。

把医院设施、治疗师队伍培训等方面的关系理顺后,张梅又率领她的团队马不停蹄地去往全州各地开展残疾儿童的筛查工作。

按照她的说法就是:“医院建好,我得找病人去了。”

2021年以来,张梅带领她的团队,在各级残联部门的配合下,行程2000多公里,足迹遍布红河州8个县市,完成了400多名残疾儿童的筛查工作。她在为自己的医院科室找病人的同时,也为其他科室找到了病人。因为有的病人得先行手术治疗后,才能进入康复医院进行康复。

迄今为止,张梅已经是第五次到各县市开展筛查工作了。

张梅说:“每一个患儿,都由我亲自评估!”

第一次筛查工作,是到各县市残联完成的,发现许多乡镇的患儿无法到达指定地点完成评估。

第二次筛查,张梅就把工作下沉到各县乡镇,发现大部分患儿的父母离家外出务工,孩子由祖父母照顾,加之每个自然村离乡镇比较远,交通不方便,有的老人难以带着残疾的孩子到乡镇残联进行筛查评估。

2022年 5月20日这天,张梅来到个旧市的鸡街、卡房两个乡镇的村民家中登门拜访,做筛查工作。所了解到的情况令她震惊:

其中,有位患儿的父亲首先关心的不是孩子能不能康复,而是想请张梅看看,他的孩子的残疾是不是可以升级别了,级别越高得到的残疾补助就越高,还说孩子没有必要治了。

张梅把那位父亲叫到一边,很严肃地对他说,想获得更高的残疾补助没错。但是,你要想着孩子康复,给他日后带来希望,一切没有结论之前,你更不应该在孩子面前说放弃的话,伤害孩子的自尊。

一场筛查,变成了对患儿家庭的观念引导。孩子康复的价值和扶助生命成长的意义,超越一切金钱。

张梅还为他们在患儿康复期间如何解决患儿的照顾、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出主意想办法。

在卡房镇的一户钱姓人家,作为筛查对象的钱姓女孩因为智力有问题,她会做洗碗等家务,但是不会说话。她还有一个3岁的妹妹,也不会说话。

父母整天在地里劳作,不会说话的妹妹就交由不会说话的姐姐带。

而老实巴交的父母对姐妹俩面临的康复问题和隐患却是习以为常。

经济条件和生活观念都相对好的地方都如此,那么各方面条件更差的地方情况又会是怎么样呢?

于是,张梅决定,下一步的筛查工作既要入村入户,还要深入到经济条件更差的地方。决不漏掉每一个有康复需求的孩子!

这些被遗忘在康复“角落”里的残疾孩子遇到了张梅,是他们注定的福分。

如果有奇迹,那一定是爱的力量在聚集和澎湃

在金平县,一个手脚严重变型,蜷缩在地上,只能微微抬头的少年一脸的茫然。

他的奶奶嘴里说着让一般人难以听懂的少数民族语言,手在不停地配合比划着,艰难地表示她的意思:“救救孩子!”

然而,筛查结论却是残酷的:孩子已经错过了最佳康复时期,完全丧失了康复的价值。

张梅眼睛湿润了。在之前各县市的筛查中,发现有残疾情况轻微的患儿,只要教他们的父母一些方法,回去多练习,很快就能康复。

也有像金平这个孩子的情况,错过了最好的康复机会,失去了康复价值的。

这种情况,刺痛了“张妈妈”的心:“我们已经建成红河州康复条件最好康复医院,不能让他们再错过享有健康和尊严的机会了。一定要让残疾儿童享受最好的康复条件,通过科学有效的康复训练,为残疾儿童撑起一片晴朗的未来天空!”

让张梅感到欣慰的是,对那些虽然错过康复机会,却还有希望康复的成年人,残联部门已经有相应康复帮扶的项目。

张梅建议:可以考虑发挥专家工作站的优势,建一个专家工作,带动一批康复技术力量方式,推动康复工作不断深入,同时,不断提升残联部门现有的专业康复治疗队伍的业务技能。以更加有力的社会资源,保障残疾人群不再错过属于自己的康复机会。

张梅说:“我们一直在努力,并且会一直努力下去。但我们还是希望有更多的助残康复力量参与进来。”

张梅相信,有爱,希望就在!如果有奇迹,那一定是爱的力量在聚集和澎湃!

image.png

(文  普文剑    图   红河州残联、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