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IBM深蓝”到“谷歌AlphaGo”,一个个棋类大师“倒在”机器人手下,直到今天医学影像界的“人机大战”也不期而至。近日,在云南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组织的超声影像人工智能人机大赛中,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青年医师陈彦林荣获一等奖,同时,荣获“2018云南省首届超声知识擂台赛——谁与争锋”三等奖。
据悉,早在2017年12月23-24日,云南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学术会议在昆明落幕,成立了云南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下属的六个专业委员会,分别是介入和造影、腹部、肌骨、浅表和血管、超声心动图、妇产专业委员会,同时大会还成立了云南省第一届青年理事会,旨在进一步推动云南省超声诊疗技术的跨越式发展,面向更精细化、更专业化的方向扩展超声诊断技能,促进超声医学专科发展和亚专业精准化管理。为了探索超声医学人才如何成长、学科发展如何适应当前形势和环境、相关新技术的应用等,2018年8月,云南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举行了云南省首届超声知识擂台赛——谁与争锋大赛、超声影像人工智能人机大赛。
“人机大战”到底为了证明什么?机器出具的影像科报告比医生更准确?还是在极个别领域弥补医生的不足?难道是机器出具的影像科报告比医生更准确?事实上,虽然有大量机器比影像科医生“厉害”的科研证据,但都是局限在极个别单项上能弥补医生的“先天不足”。比如微小肺结节的检出,医生因为精力耐力眼力等有限,确实不如机器找的准、找的快。再比如对病灶体积的测量,以前医生也只是从连续二维图像上估测,而机器可以做到更快更精准的测量。但是,所有这一切只是把原来医生做的不够完美的方面进一步推向精准,并非取代医生,而只是给医生提供了一件更称心的工具。
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青年医师陈彦林荣获人机大赛一等奖,同时,荣获“2018云南省首届超声知识擂台赛——谁与争锋”三等奖,表明机器人不可以替代影像科医生,也表明在医学影像工作场景中,医生跟机器人是非零和博弈,是合作共生的关系。
摄影报道:赵俊峰 编辑:信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