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研究显示其发生与雌激素的内源或外源持续性作用而缺乏孕激素保护相关。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早期发现并正确诊断子宫内膜癌,对于女性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子宫内膜的症状
子宫内膜癌患者会有哪些症状和特点呢?让我们先来看一名患者的就医经历。
54岁的王女士因“绝经7年余,阴道不规则流血流液半年”来诊。患者已绝经7年余,5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患者绝经7+年,绝经后未服用激素类药物,无异常阴道流血流液。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血阴道流血流液,量少,色淡红,未见肉样组织排出,无腹痛、腰酸;无尿频、尿急、尿痛。2017年10月26日于石屏县妇幼保健院B超示:内膜厚1.8cm,建议上级医院就诊。2018年2月18日我院门诊B超示:宫腔内查见4.6x4.2x3.3cm的块状稍强回声(子宫内膜Ca可能),建议住院治疗,门诊“子宫内膜癌待排”收住. 入院后予行宫腔镜检查术+诊断性刮宫术,宫腔镜所见:宫颈管正常,宫腔内见鱼肉样组织;双侧输卵管开口未见。宫腔刮出少许鱼肉样组织约1g装袋送病检。术后病理报告提示:<宫腔刮出碎组织>子宫内膜样腺癌II级。经过充分的术前检查、评估及术前准备,于2018-3-2在赵芸主任的带领下成功为患者实施了筋膜外全子宫切除+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患者恢复好,术后病检:<全切子宫> 子宫内膜样腺癌II级,侵及浅肌层(肿瘤大小6cmx5cmx3.5cm);2.宫颈慢性炎症;3.双侧输卵管轻度慢性炎症;4.双侧卵巢未见明显异常;5.<腹主动脉旁>淋巴结(0/3),<左侧盆腔>淋巴结(0/6)),<右侧盆腔>淋巴结(0/5)),均为反应性增生,未见癌组织转移。术后诊断:子宫内膜样腺癌II级IA期,术后口服甲地孕酮3月,院外定期随访。宫腔镜检查图像如下:
术中病理标本图像:(全子宫+双侧附件)
这名患者表现出来的是子宫内膜癌比较典型的症状。
1、阴道流血:此为主要症状,绝经后患者则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量一般不多。围绝经期患者以不规则阴道流血、经期延长或经量增多常见,常为少量至中等量出血,而大量出血少见。年轻患者特别是月经周期不规律者、近绝经期患者易误认为月经不调。
2、阴道排液:初期可能仅有少量血性白带,但后期发生感染、坏死,合并宫腔积脓时,可出现恶臭的阴道排液。
3、疼痛:多见于晚期患者,为肿瘤浸润或压迫周围组织或神经所致,往往呈顽固性及进行性加重,且伴有下腹坠胀痛或腰骶部酸痛。
4、其他:早期患者妇科双合诊检查时多无异常发现。晚期患者可有子宫增大,甚至扪及肿大的腹股沟淋巴结。宫腔积脓者可伴有子宫压痛。
三、哪些人群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高
根据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患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如下:
1、年龄:多发生于老年妇女,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其中50岁以上的患者占75%。
2、肥胖、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大量研究显示肥胖能增加子宫内膜癌患病风险,并且向心性肥胖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可能高于外周性肥胖。体重超标10-20%,发病率比正常体重增加3倍,超标22%的发病率增加9倍。
10%的患者合并糖尿病,患糖尿病者发病比无糖尿病人高3倍。与高血糖,高血脂代谢紊乱有关。
3、月经及激素因素:长期无排卵患者(表现为月经稀发,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显著增高。初潮早、绝经晚也可能增加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长期使用雌激素者患子宫内膜癌风险增加。乳腺癌患者术后给予他莫昔芬治疗也可能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
5、遗传因素:子宫内膜癌有遗传倾向,有卵巢癌、乳癌、非息肉性结肠癌综合征家族史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也增加。
如何预防和尽早发现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发病危险因素多、范围广,并且各因素之间存在交叉作用,但对这些因素进行干预,可对子宫内膜癌进行一定的预防。如果患子宫内膜癌,早发现、早治疗对于疾病预后也有重要意义。
预防子宫内膜癌,首先要从生活方式上做起,改变饮食习惯,控制脂肪的摄入,增加蔬菜的摄入,适当加强体力活动,将体重控制于正常范围内。另外,进行正规的激素替代治疗、糖尿病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对子宫内膜癌也有预防作用。若出现月经紊乱、长期月经稀发或不规则阴道流血等情况,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如B超发现子宫内膜增厚、内膜回声欠均或宫腔占位,应尽早行诊断性刮宫术或宫腔镜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内膜癌并合理治疗。
温馨提示:如果您也被子宫内膜癌困扰,不知道该不该治疗,那么欢迎您来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妇科就诊、咨询,我们会根据您的症状给出具体分析及治疗方案。咨询热线:0873-2129202、0873-2116287。